此帐号已被封,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。
文章于 2017年12月16日 被检测为删除。
被微信屏蔽
编者按 生态农业,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建设起来的,既促进生态保护又依赖良好生态环境支撑的、可持续发展的农经生产经营体系,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。
合作化,是劳动群众自愿联合起来进行合作生产、合作经营所建立的一种合作组织形式,是农民内在的迫切需求。
兰考县南马村的成功实践证明了“生态农业+合作化”发展模式的光明前景。正文
农业药剂的滥用、不时曝出的农药残留超标问题、蔬菜中毒事件和问题猪肉、速生鸡等,严重危害着消费者的身体健康,让人们心有余悸。如何从源头解决农产品安全隐患?专家、学者们在不断探索,消费者在急切盼望,有理想、有追求的新型农民也在用自己的实践寻求解决的办法。
2004年,在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何慧丽倡导下,兰考县南马庄村村民走合作生产道路成立南马庄生态农产品合作社,探索一条“走合作、重生态、低消耗、自循环”的生态农业发展之路。
为了发展,走到一起的村民们统一供种、统一管理、统一销售,并相互监督,采用自然农耕法种植大米,使用有机肥。经过几年摸索,如今村民们不用化肥、农药,稻子产量正逐年提高,病虫害逐年减少,生态农业的路子越走越宽。
生态农业好处多
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,增加农产品种类,该村合作社在本村耕地不足的情况下,租用邻村村民的耕地,种植黑绿豆、黑花生等有机小杂粮,并与他们签订协议,用高出市场价一倍的价格收购。由于价格高,每亩多增收几百元,租地的群众纷纷要求增加亩数。
“喂饲料添加剂的猪三四个月就能长成,现在俺们喂养的土杂猪要八九个月才能长成,但是咱农民不后悔!俺们把这种方法养成的猪叫做‘快乐猪’,因为猪快乐,人才快乐。”有着三年多“快乐猪”饲养经验的饲养户杨士海,谈起“快乐猪”销售价格能高出市场价好几倍时高兴地说。
现在村里遵循低成本、高产出、无污染的原则建立起一套良性循环生态养猪体系,为“快乐猪”盖起发酵床,结合现代微生物发酵处理技术喂养“快乐猪”,彻底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。在生态农业路上,该村还注重发展循环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文化,并将其定为今后发展目标,每年举办一届文化节,逐步拉大、拉长有机大米、小杂粮、藕蟹混养和养猪、养鸡农业产业链条。
村民们模糊的生态概念慢慢形成一种意识和理念,也从生态种养中尝到甜头。据了解,该村有机种植的大米、莲藕、小杂粮,喂养的螃蟹、“快乐猪”等的销路正逐步拓宽,甚至供不应求。合作社进行生态种植、饲养以来,400多名合作社成员人均年收入增加600元,村民们越来越体会到发展生态农业的好处。
2009年习大大到南马庄村调研考察
成立合作社,今昔对比翻天覆地
“俺村和50年前相比,发生的变化翻天覆地,没有辜负焦书记对俺村当初的期盼。”南马庄村村委会主任杨士祥滔滔不绝地介绍。他说,现在南马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,合作发展,共同致富,现在已成为全国“农民合作与城乡互助型生态农业示范基地”。
68岁的耿得守老人望着远方油绿的麦苗给大家介绍50年前南马庄贫穷落后的状况。他说,“春天白茫茫,夏天水汪洋,秋季不见收,一年全靠统销粮”,这一句顺口溜说的就是当时南马庄村的情况—田地都是盐碱地,种小麦还好一些,收割前不咋下雨,但因为地贫瘠,产量也是“一个葫芦两个瓢”,意思是说经常种多少收多少。麦一收,秋季的内涝就开始了,所以秋粮往往绝收,村民经常是忙活一年混不了个肚子圆,“1963年焦裕禄书记来俺村,将盐碱地彻底进行了改良,解决了俩村的矛盾,疏通了排水沟,从此土地肥沃了,也不内涝了,一亩地收七八百斤甚至一千斤小麦了。”
“50年过去了,现在俺村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,依然忘不了焦书记的好。”耿得守老人告诉记者,他家种了七八亩莲藕,加入了村里专业合作社,每年不仅有1万多元种植收入,年终还能分红。
老一辈人对变化记忆犹新,觉得现在的生活已经很好,但南马庄村的年轻一辈仍不满足现状,他们想着怎么大干一场,让南马庄村人的日子过得更好一些,1973年出生的张砚斌就是他们当中的一员。
“2004年我们就成立了省内第一个农村合作社,39户村民,每家出资200元,但合作社成立之后,一直没有规范化发展,生产出来的大米也卖不出去。”张砚斌说,此后他们按照有关精神的要求,对合作社进行了规范,生产的产品也从当初的大米,扩展到了黑绿豆、莲藕、黑花生等。
张砚斌说,去年,“南马庄生态农产品专业合作社”生产黄金晴大米300吨,莲藕1600吨,黑绿豆3万斤,利润360多万元,“70%返给了社员”。
说到产品的销路,张砚斌笑着举例说,从2012年开始,合作社生产的大米、黑绿豆等产品,已经成为邮政储蓄银行、中国移动等单位促销时送的礼品,“供不应求”。
资金互助,农民自家的银行
兰考县南马庄村村民又迎来一个欢喜的日子,被村民称为“自家银行”的“南马庄合作社资金互助部”成立,村民手拿现金、身份证纷纷加入资金互助部,用彼此间建立的信任发展各自的事业,助推农村发展。
2004年12月10日,南马庄村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户为主体,按照自愿、自主、互利的原则成立了经济发展合作社资金互助协会。据了解,当时入会的有30多户,股金3万多元。近几年,随着该村经济的发展、村民收入的增加以及上级政策的支持,该村经过酝酿,于今年7月26日依法注册成立了资金互助部,通过资金互助部协调会员间的资金余缺,缓解农村生产、生活资金紧张矛盾;通过吸收会员股金,增加农业资本积累,为产业化发展提供服务。
资金互助部成立当日,在资金互助部“营业大厅”里,记者看到村民排队等候申请加入。在等候的人群中,拿着两万元准备存到资金互助部的村民蔡玉凤最引人注目。在谈到为何加入时,蔡玉凤激动地对记者说:“俺是尝到资金互助的甜头了,遇到资金上的难事就不难了!再说,这资金互助部就在家门口,可方便俺们存钱取钱了,就像农民自己的银行一样。”
她告诉记者,她是该村资金互助的受益人。在蔡玉凤紧紧攥着的一本“股金证”上,记者清晰地看到2004年她入股600元,连续4年每年分红200多元。4年里,她贷款、还款4次。2006年,她为孩子操办婚宴贷款3000多元,当年还清。2007年,筹建双菇棚贷款3000多元,收益后还清贷款。
张砚斌解释说,“村民订单种5亩水稻,种子有机肥我提供,村民按规范进行生产管理,合作社按约定价格回购产品,给村民的报偿,如果他们不想拿回家,可以‘存’在合作社,合作社按约定给村民付息,合作社拿这个钱再进行扩大再生产。”
正在脱粒的村民谢谢阅读 声明:本文系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 人民食物主权renminshiwuzhuquan2013长按识别左侧二维码,关注我们。园地开放,欢迎来稿。来稿请投:shiwuzhuquan@126.com
其他
贫困县里走出来的“中原第一合作生态村”
合作化,是劳动群众自愿联合起来进行合作生产、合作经营所建立的一种合作组织形式,是农民内在的迫切需求。
兰考县南马村的成功实践证明了“生态农业+合作化”发展模式的光明前景。
奔跑的“快乐猪”
一群群“快乐猪”在用秸秆、锯末铺垫的发酵床上来回奔跑、觅食,发酵床里发酵菌及时分解着“快乐猪”排泄的粪便;身着统一工作服的村民们忙碌地分装着有机大米、黑杂粮,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喜悦。在素有“中原第一合作生态村”之称的兰考县南马庄村,可以感受着该村村民日益增强的生态、环保意识和他们越走越宽的生态农业发展之路。
农业药剂的滥用、不时曝出的农药残留超标问题、蔬菜中毒事件和问题猪肉、速生鸡等,严重危害着消费者的身体健康,让人们心有余悸。如何从源头解决农产品安全隐患?专家、学者们在不断探索,消费者在急切盼望,有理想、有追求的新型农民也在用自己的实践寻求解决的办法。
2004年,在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何慧丽倡导下,兰考县南马庄村村民走合作生产道路成立南马庄生态农产品合作社,探索一条“走合作、重生态、低消耗、自循环”的生态农业发展之路。
为了发展,走到一起的村民们统一供种、统一管理、统一销售,并相互监督,采用自然农耕法种植大米,使用有机肥。经过几年摸索,如今村民们不用化肥、农药,稻子产量正逐年提高,病虫害逐年减少,生态农业的路子越走越宽。
生态农业好处多
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,增加农产品种类,该村合作社在本村耕地不足的情况下,租用邻村村民的耕地,种植黑绿豆、黑花生等有机小杂粮,并与他们签订协议,用高出市场价一倍的价格收购。由于价格高,每亩多增收几百元,租地的群众纷纷要求增加亩数。
“喂饲料添加剂的猪三四个月就能长成,现在俺们喂养的土杂猪要八九个月才能长成,但是咱农民不后悔!俺们把这种方法养成的猪叫做‘快乐猪’,因为猪快乐,人才快乐。”有着三年多“快乐猪”饲养经验的饲养户杨士海,谈起“快乐猪”销售价格能高出市场价好几倍时高兴地说。
现在村里遵循低成本、高产出、无污染的原则建立起一套良性循环生态养猪体系,为“快乐猪”盖起发酵床,结合现代微生物发酵处理技术喂养“快乐猪”,彻底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。在生态农业路上,该村还注重发展循环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文化,并将其定为今后发展目标,每年举办一届文化节,逐步拉大、拉长有机大米、小杂粮、藕蟹混养和养猪、养鸡农业产业链条。
村民们模糊的生态概念慢慢形成一种意识和理念,也从生态种养中尝到甜头。据了解,该村有机种植的大米、莲藕、小杂粮,喂养的螃蟹、“快乐猪”等的销路正逐步拓宽,甚至供不应求。合作社进行生态种植、饲养以来,400多名合作社成员人均年收入增加600元,村民们越来越体会到发展生态农业的好处。
2009年习大大到南马庄村调研考察
成立合作社,今昔对比翻天覆地
“俺村和50年前相比,发生的变化翻天覆地,没有辜负焦书记对俺村当初的期盼。”南马庄村村委会主任杨士祥滔滔不绝地介绍。他说,现在南马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,合作发展,共同致富,现在已成为全国“农民合作与城乡互助型生态农业示范基地”。
68岁的耿得守老人望着远方油绿的麦苗给大家介绍50年前南马庄贫穷落后的状况。他说,“春天白茫茫,夏天水汪洋,秋季不见收,一年全靠统销粮”,这一句顺口溜说的就是当时南马庄村的情况—田地都是盐碱地,种小麦还好一些,收割前不咋下雨,但因为地贫瘠,产量也是“一个葫芦两个瓢”,意思是说经常种多少收多少。麦一收,秋季的内涝就开始了,所以秋粮往往绝收,村民经常是忙活一年混不了个肚子圆,“1963年焦裕禄书记来俺村,将盐碱地彻底进行了改良,解决了俩村的矛盾,疏通了排水沟,从此土地肥沃了,也不内涝了,一亩地收七八百斤甚至一千斤小麦了。”
“50年过去了,现在俺村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,依然忘不了焦书记的好。”耿得守老人告诉记者,他家种了七八亩莲藕,加入了村里专业合作社,每年不仅有1万多元种植收入,年终还能分红。
老一辈人对变化记忆犹新,觉得现在的生活已经很好,但南马庄村的年轻一辈仍不满足现状,他们想着怎么大干一场,让南马庄村人的日子过得更好一些,1973年出生的张砚斌就是他们当中的一员。
“2004年我们就成立了省内第一个农村合作社,39户村民,每家出资200元,但合作社成立之后,一直没有规范化发展,生产出来的大米也卖不出去。”张砚斌说,此后他们按照有关精神的要求,对合作社进行了规范,生产的产品也从当初的大米,扩展到了黑绿豆、莲藕、黑花生等。
张砚斌说,去年,“南马庄生态农产品专业合作社”生产黄金晴大米300吨,莲藕1600吨,黑绿豆3万斤,利润360多万元,“70%返给了社员”。
说到产品的销路,张砚斌笑着举例说,从2012年开始,合作社生产的大米、黑绿豆等产品,已经成为邮政储蓄银行、中国移动等单位促销时送的礼品,“供不应求”。
资金互助,农民自家的银行
兰考县南马庄村村民又迎来一个欢喜的日子,被村民称为“自家银行”的“南马庄合作社资金互助部”成立,村民手拿现金、身份证纷纷加入资金互助部,用彼此间建立的信任发展各自的事业,助推农村发展。
2004年12月10日,南马庄村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户为主体,按照自愿、自主、互利的原则成立了经济发展合作社资金互助协会。据了解,当时入会的有30多户,股金3万多元。近几年,随着该村经济的发展、村民收入的增加以及上级政策的支持,该村经过酝酿,于今年7月26日依法注册成立了资金互助部,通过资金互助部协调会员间的资金余缺,缓解农村生产、生活资金紧张矛盾;通过吸收会员股金,增加农业资本积累,为产业化发展提供服务。
资金互助部成立当日,在资金互助部“营业大厅”里,记者看到村民排队等候申请加入。在等候的人群中,拿着两万元准备存到资金互助部的村民蔡玉凤最引人注目。在谈到为何加入时,蔡玉凤激动地对记者说:“俺是尝到资金互助的甜头了,遇到资金上的难事就不难了!再说,这资金互助部就在家门口,可方便俺们存钱取钱了,就像农民自己的银行一样。”
她告诉记者,她是该村资金互助的受益人。在蔡玉凤紧紧攥着的一本“股金证”上,记者清晰地看到2004年她入股600元,连续4年每年分红200多元。4年里,她贷款、还款4次。2006年,她为孩子操办婚宴贷款3000多元,当年还清。2007年,筹建双菇棚贷款3000多元,收益后还清贷款。
张砚斌解释说,“村民订单种5亩水稻,种子有机肥我提供,村民按规范进行生产管理,合作社按约定价格回购产品,给村民的报偿,如果他们不想拿回家,可以‘存’在合作社,合作社按约定给村民付息,合作社拿这个钱再进行扩大再生产。”
“成立资金互助部就是希望农民劳动、外出务工挣来的资金回流农村,支持农业发展,同时方便了村民存取款和小额借款,也为回乡创业的青年人提供了贷款支持。”
正在脱粒的村民